伴隨著第三次經濟浪潮的興起,知識經濟已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,新思維、新模式、新管理、新技術、新產品等知識經濟產物日益增多,知識對各行各業所釋放的能量也越來越引人注目。農資企業如何融入知識經濟,用知識打造企業的持續經營,已成為農資企業必須練就的一項本領。這其中,培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從一個高度上看,農資企業的培訓力就是其競爭力,培訓是農資企業成長的源動力。之所以定位到農資企業這個專向的概念上,是因為農資企業較其他行業的企業對知識資本、知識競爭力的需求更為迫切。然而現實中的農資企業對培訓的關注與投入明顯的不足,不僅有不少農資企業未將培訓擺放到一個應有的高度,而且對培訓的認識也是誤區多多:或認為培訓是形式主義,或是進行簡單的引經據典地開展書本教育,或聘一些外部專家學者開一兩次講座……,甚至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、專門的人力資源來做這項工作,只是由辦公室或一些科室進行職能代理。也正因如此,不少企業的培訓走了不少的彎路,更有一些企業在做了一些培訓工作之后有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后感。真正將培訓制度化、系統化,與企業實際工作互動,統一全員價值觀念,著眼市場競爭,服務企業發展的農資企業還相對較少。
從培訓與企業的經濟效益關聯度看,往往并不存在明顯的線性關聯,而更多的是一種“曲線救國”,特別是一些價值觀念的整合培訓、新型業務知識講座等與實際工作距離相對較大的,其價值大都隱藏在各項工作的背后,也正因如此,很多農資企業更愿意搞一些職工上崗培訓、業務知識集訓、技能競賽等業務性的培訓,包括一些應急性的培訓,因為這些培訓投資少,短平快,能立馬看到效果。而對一些系統的理論培訓、價值觀的培訓、管理知識的培訓、營銷理念的培訓等“理論”程度高的培訓都敬而遠之,即使搞,也往往熱于一時,疲于長期。
很多農資企業都希望從眾多的同行中脫穎而出,成為優秀企業。農業部的行業規劃中也突出了培大培強的要求,希望中國能涌現出一批銷售在50億以上的大型農資企業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貨幣資本的擴張,更重要的是智力資本的積累。要想成為優秀企業,并從優秀走向卓越,乃致基業長青,踏實、系統的做好培訓工作將是拉開差距的重要措施。就培訓的現實目的而言,是在于做好工作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,而其長遠目的在于服務企業的持續創新。
對于培訓而言,不僅要將企業計劃成一個學習型的企業,更要將企業變革成一個“教導型”的企業,這是從一篇臺灣作者的文章中獲得的新提法,筆者覺得這對農資企業而言是恰到好處,既解決了內容問題,又解決了方法問題。對于農資企業長期有效地搞好培訓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。因為培訓不是簡單的說教,更不是單向的輸入。所謂“教導型”企業即是一個人人能教、能學的組織。在企業中積極倡導知識與經驗的分享,所有的管理人員都視教導為最有效的管理方式。正如GE公司的韋爾奇,為了對接網絡經濟的到來,就找過年輕人來做老師,學習電子商務,而且強調這是“命令”,不是可有可無的“選擇”。相對而言,很多農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做老師要比做學生來得更感覺好。做好培訓與做好企業其它工作一樣,領導是關鍵。很多農資企業培訓的失敗并不是培訓本身的過失,更多的企業管理者對培訓的理解出現了偏差。所以在“教導型”的組織中,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,要擅長分享個人的經驗,要善于把掌握的知識、經驗外部化,必須從經驗中吸取教訓與啟示,以可運用的形式傳達給身邊的人。 農資市場是一塊大蛋糕,僅國內就有幾百億的大市場,所以競爭也格外地激烈,而競爭的焦點,正如很多專家學者所言,是人才的競爭。所以對農資企業而言,要想贏得競爭,必須要重視培訓工作,將企業培養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,并逐步轉變成一個“教導型”的組織,讓每個員工都成為一個好的教師,也是好的學習者。有了這樣的氛圍與機制,企業將釋放出巨大的市場競爭力。這份巨大的競爭力造就的將是企業的持續成長。